Archive for the ‘地水火風’ Category

機油分類

06/07/2006

機油主要可分為基礎油和添加劑兩個成份: 

基礎油分類
 
(1)礦物油( Mineral ):
為從原油中提煉而成的。此種基礎油因受限於原油先天性質、原油的來源、煉製技術、成本等等在黏度指數、流動點和氧化穩定度方面便有一定的限制,要靠添加劑來改善。
 
(2)合成油 ( Synthetic ):
就是把礦物基礎油用酯類(Easter)或聚烯類(PAO-Poly-Alfa-Olefine) 來取代再和添加劑摻配,就是合成機油。而若是基礎油全用酯類或聚烯類取代,便稱為全合成機油(Full-Synthetic Oil)。若只有用部份則稱半合成機油(Partial-Synthetic Oil)。 

(3)植物油 ( Vegetable ):
顧名思義是從植物所提煉而成的。如黃豆油(soybeam oil),蓖麻油(Castor oil) 而 castor oil使用較廣因為它能夠在鐵或鋼的表面形成一層薄膜,現在有些試驗性的賽車用油採用某些植物油的成分。 

(4)動物油 ( Animal ):
通常用在齒輪的潤滑上。如抹香鯨油(Sperm oil)有非常良好的抗磨和抗壓的特性。它用於多數的有限度滑動的差速器。
至於真正發揮機油功能的添加劑,則為了配合不同的基礎油的化學特性而稍做調整外,其功效是完全相同的。

礦物油: 

大致說來,市面上非常"俗"的機油大多是礦物油,此類油在罐子上,都沒有清楚的標示,或是以英文"multi-grade"帶過,其意指"複級機油"之意,價格多在百元下,此類油是直接由地下原油挖出加以提煉,加上添加劑而成,主要成分為碳氫化合物,油品分子結構有許多支鏈,在潤滑過程中易受剪力,離心力拉扯而斷裂,故在激烈操駕之下,此類油不能提供完整潤滑,也易裂解變質,但是在添加劑的作用下,仍然有保護引擎的基本功能 

半合成油:
(英文: SYNTHETIC,SEMI SYNTHETIC, 或德文SYNTHESE)其基礎油為兩種油類做比例性添加,再加入特定的添加劑提升其油質與穩定性,不過製造廠商需要注意的是參配比例的拿捏,所以在選擇半合成油時,最好選擇知名廠商的產品較有保障. 

全合成油:
(英文: 100% SYNTHETIC,FULLY SYNTHETIC, 或德文VOLL SYNTHESE,VOLLSYNTHETISCHES),全合成的意思是全部合成物,也就是說全部在實驗室中經由化學變化(如加氫)製造出來的"油",成品我們通稱為"合成基礎油"..但是必須聲明,它跟我們所謂"油"是絕對不相同的物質,照理應該叫做"人工脂",因為製作它的目的與用途和傳統用潤滑油相同,且顏色相近,所以我們以全合成"油"相稱,用以代替原油潤滑.. 其必須再添加各種添加劑(如抗氧化劑,消泡劑,清淨分散劑,抗極壓劑,黏度指數促進劑等)後,才能稱為全合成油.

合成油對礦物油比較

優點:
1. 較高的氧化穩定度。
2. 較低之流動點,較寬之溫度適應範圍。
3. 與同一級之礦物油相比,有較高的黏度指數。
4. 同黏度指數之礦物油相比,有較高的抗剪力, 在高負荷、高轉速、高溫、高壓的情況下, 其分子結構較不易被剪力破壞而失去良好的黏度指數。

缺點:
1. 高昂的價格。
2. 化學特性屬於瞬間分解,所以請勿超過換油時間太久,免得機油特性迅速劣化傷害引擎。相對其上礦物油較之合成油有低廉的價格,漸進劣化特性的優點。

添加劑 

添加劑的種類可分為下列幾種: 

1.清淨劑 (Detergent):
引擎在高溫操作時會產生結膠 (Vanish)和積碳 (Carbon)的現象,這些必須靠機油中的清淨劑來清除 ,其成分為金屬鹽類。
 
2.驅散劑(或稱分散劑 Dispersant): 引擎在低溫操作時,如非高速長時間行駛,會產生所謂的油泥(Sludge),為防止其產生,機油中必須添加驅散劑,將油泥均勻的分散在機油中,避免油泥沈積在機油濾清器、汽門推桿及活塞環上,造成潤滑油路不順,而致使未被潤滑的部份造成磨損。
 
3.抗氧化劑 (An8ti-Oxidant): 機油在引擎的高溫高壓下,特別容易與空氣造成氧化反應,機油氧化之後,顏色會加深,黏度會提高,因而增加機油幫浦及引擎的負荷,同時氧化之後產生的有機酸也會腐蝕引擎的零件,因此保持機油的氧化穩定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極高溫的渦輪引擎。 

4.防鏽添加劑 (Anti-Rust Additive): 為防止引擎的金屬零件生鏽,理所當然必須添加防鏽劑,此種添加劑的成份均含有一極性基(Polar Radical),利用分子間的極性吸附於金屬表面,保護金屬免受空氣、水分及鹽分侵蝕而生鏽。 

5.抗腐蝕添加劑 (Anti-Corrosion Additive): 與防鏽添加劑一樣,但前者用於保護鐵族金屬 (Ferrous Metal)之零件,而後者則用於保護非鐵金屬(Non-Ferrous Metal) 和合金(Alloy) 零件免於硫份和有機酸之腐蝕。
 
6.黏度指數改善劑 (Viscosity Index Improver): 基礎油,受限於原油之本質,其黏度指數只能借提煉制程改善至一定程度,之後便需靠黏度指數改善劑了,也因為黏度指數改善劑的發明才有複級黏度的機油產生。 

7.流動點抑制劑 (Pour Point Depressnat): 所謂流動點就是測定某一特定油料,當其開始不能流動的那一點溫度,便是流動點。機油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蠟的成分 ( 蠟雖然在基礎油煉製時已經用溶劑消除,但仍然不能達100%),而這些蠟在低溫一旦成為晶體固結時,會阻止機油的流動;為了使引擎在冬天能夠順利啟動,必須在機油中添加抑制劑,使流動點降低,阻止蠟份結晶,而適應寒冷的氣候。 

8.抗磨損添加劑 (Anti-War Additive): 引擎在高溫高壓的情況下會出現所謂的介面潤滑(Boundary Lubrication)的狀況,也就是金屬活動面在高熱膨脹的情況下,將油膜擠開而形成金屬P金屬之間的直接摩擦,為防止這種情況產生,必須添加抗磨損添加劑,這種添加劑在接觸金屬時,便發生化學作用,而產生一層保護膜還保護金屬,使之在彼此接觸時免於磨損。
 
9.消泡劑 (Anti-Foaming Agent): 機油在引擎內被反覆的攪動,自然會產生泡沫,而有泡沫的地方便是沒有油膜的地方,引擎便失去保護,而另一方面,有泡沫的地方,同時也代表與空氣的接觸面增大了,也加速其氧化,因此需添加消泡劑,以避免泡沫之產生。
 
10.染色劑 (Dye):
其功用有二:
第一為識別用:如汽車之自動變速箱油(ATF: Automantic Transmission Fluid) 均染成紅色,以便漏油時有利辨識維修。
第二為行銷之廣告用:例如日本的二行程機油大部分都染成淡藍色或紅色,除了美觀之外,並可用以廣告其潤滑油中之基礎油精鍊程度高、顏色淡,才有可能染色。 

11.鹼性添加劑 (Alkaline Additive)或總鹼價提昇劑 (Total Base Number Booster): 其作用在於提高潤滑油中鹼性物質的劑量。其功效即是中和燃料(汽油、柴油)中所含之硫份因燃燒後產生的酸性硫化物,免得汽缸內壁(Cylinder Wall)及活塞環(Piston Ring)等被這些酸性物質所腐蝕。
 
12.極壓添加劑(Extreme Pressure Additive): 多為硫化物、氯或磷之添加劑,在發生介面潤滑時,能給予金屬良好的保護。如市面上常有些潤滑油或油精的廣告宣稱在轉動的金屬上能構承受多大的壓力,此類便多半是靠極壓添加劑的功用。 

13.乳化劑(Emulsifying Agent): 乳化劑的目的在使潤滑油中的水分產生乳化現象,防止水分和金屬表面接觸而產生腐蝕作用。常見的乳化劑有菜子油,牛油,金屬皂鹽等等。 

14.中度極壓添加劑(Mid Extreme pressure improver): 一般為極性化合物,對金屬表面不起化學作用,但分子的一端附著於金屬表面上。所以能承受的負荷裡礦物油高,也可以稱做油性劑(oiliness agent) 

15.完全極壓添加劑(Full extreme pressure agent): 大多數完全極壓添加劑多含有硫磺,氯化磷的化合物。是適合添加在負荷高且摩擦速度快的潤滑油上,但是只有在遇到重負荷的時候,極性油膜被破壞產生高溫,而此高溫時完全極壓添加劑才會發生作用而形成化合物,而在摩擦面之間形成一層固體潤滑劑,代替已經破壞的液體油膜。 

一般極壓添加劑都有緩和液體油膜被破壞的效果,故有稱為油膜增強劑(Film strenth improver)。

各種建築藝術型式

05/19/2006

羅馬式建築(1000~1200年)

西元1000年前後,歐洲開始從沈睡中醒來,在經濟、政治和意識方面進行一些基本改革。羅馬式建築首見於教堂,一定是該地區最大、最中心的位置,通常它是石造的,但它也是政治宗教、甚至是娛樂的中心。這一時期的建築反映了戰爭、混亂中的歐洲人,渴望著穩定和安全的心態。羅馬式建築反映了建築的特徵–圓柱及圓拱,產生出厚重和威嚴。大多是教堂,有著厚厚的石塊及小小的窗,幾乎不加修飾。

哥德式(Gothic)建築(1150~1400年)

對中世紀歐洲建築的命名,大約從12世紀中期到文藝復興時期,原是想創造一座光線大的教堂,建造由支撐骨架托起的屋頂的教堂,把牆壁解放出來。特徵是尖拱、飛扶壁和肋筋拱頂。

羅馬建築的拱是筒形的拱頂,它們需要厚重的牆壁支撐,窗只好開的很小,歌德式風格是肋骨形的拱頂,由飛扶壁支撐。歌德式的教堂比早期的羅馬式更高更大,更明亮。

文藝復興(Renaissance)(1400~1600年)
文藝復興古希臘羅馬古典價值的再生。人是自己命運的掌握者。意氣風發的文藝復興蔑視劃分古代世界和他們自己的光榮時代的「中世紀」。他們把野蠻部落攻陷並洗劫羅馬所產生的藝術稱為「歌德式」藝術,文藝復興發展一種渾圓、幾何形狀、敦實、對稱、帶圓拱和均衡的建築風格。以弗羅倫斯大教堂為代表。

巴洛克(Baroque)(西元1600~1700年)
巴洛克(Baroque)和哥德(Gothic)一樣都是一種侮辱性的詞彙,巴洛克意思是指不合常規的或是不正常的。其風格與文藝復興的簡樸和勻稱,形成對比。

這是一種宣傳藝術,目的是用驚人的裝飾效果2使人民依從統治者、藝家用最複雜、最炫目、最動人的效果對教會和國王表示尊敬。到處可見修飾裝璜,到處是鋪張奢華,裝飾教堂成了集體冒險,畫家、雕刻家、粉刷匠,金銀匠一齊上陣來描繪天堂。

普通百姓也可以邁進這個金銀和寶石的輝煌天地,天花板被描繪的彷彿直通天堂,天使、聖人、聖嬰宛若浮雲,在巴洛克盛期構成了一個和諧而統一的整體。

巴洛克建築沿用了文藝復興風格的對稱,飾以大量裝飾性的花體、灰泥粉飾及橢圓形。內部空間明亮,是建構在玻璃、及粉白的牆壁、五色大理石和金葉飾物。

巴洛克之意並非指一特定型式,而是一個時期。如在17世紀後期,巴洛克普遍性應用數學範疇內之無限概念作為實際計算的基礎。在繪畫及建,無限的印象–直線感覺之無限,如無限延伸的透視,用以為藝術效果的方法。巴洛克在建築上是指在1600年後的義大利,繼矯飾主義之後的新風格,後來遍及全歐洲。特徵是生動的線條、體塊和自由使用的古典圖塊。

洛可可(Rococo)(西元1700~1800年)

路易十四的重孫路易十五庇護了另一種新的風格,比巴洛克更講究修飾,卻不那麼注重對稱的洛可可(Rococo)。洛可可風格中比巴洛克風更輕巧、精緻,而沒有巴洛克風格中那種文藝復興式的厚重平衡。典型的洛可可風格內部裝飾有淡而柔和的色彩、象牙、黃金、鏡子,上有曲線飾邊的細長圓柱。這種輕挑的風格把裝飾使用到了幾乎抹掉形狀的地步,在18世紀迅速的從巴黎傳播到德國及奧地利。法國的凡爾賽宮、維也納的熊布倫宮、捷克的查爾斯橋。

浪漫主義(Romanticism)(西元1800~1850年)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對新古典主義運動中的嚴密邏輯和理性的一種反動。它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把感覺放在理性和智慧之上,把激情放在冷靜的判斷之上。新古典主義(西元1750~1850年)鼓勵藝術家多愁善感,不僅要創作耳聞目睹的東西,還要創作心靈感受到的東西。

浪漫主義把自然當作宗教來崇拜,他們相信在森林散步與自然交談,可令人認清真正的自我,即在理性外表下的那原始而高尚的野蠻人的真實自我。新天鵝堡是浪漫感情凌駕理智之上的一個完美範例。該城堡的中世紀風格,似乎表明它要在工業時代,拒絕科學的侵蝕。在山頂上建城堡並不具備軍事功能,而是為人們提供一處壯麗的景觀。這位國王是浪漫主義者,他最好的朋友是藝術家、詩人及音樂家。他的夢想並非帝國和軍隊,而是神話仙境般的城堡和燭光音樂會。

這個城堡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卻堪稱19世紀浪漫主義的模範。為了污辱中世紀,那些慶幸自己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人們稱中世的文化為「哥德式」
或野蠻人的文化。只是到了1800年代,對病態的欣賞反而成了時髦,於是「新哥德式」的風格變得風靡一時。一時間舊城堡紛紛修復,新城堡不斷出現。路德維希二世把他的中世紀幻夢要落實到山頂上,不是為了禦敵,僅僅因為他他喜歡那種視野。城堡內部的裝璜極盡鋪張之事,牆壁上雕飾著憂鬱的少女、飛龍和身穿耀眼鎧甲的騎士,十分迷人。

 

苗栗,向天湖

05/03/2006

向天湖位於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群山翠嶺圍繞的山間盆地,位居海拔七三八公尺山上的向天湖,是賽夏族矮靈祭的活動場所。

東南隔光天高山稜脈與鹿場為鄰,西南邊接連蓬萊村,西北面山下是南江村、東河村。光天高山為加裡山脈此段的一條支稜,東側受大東河的切割侵蝕,峭崖壁立;西側則山坡平緩,稜脈較寬廣。

向天湖位於西側山腹中,盆地內梯田廣布,周圍杉林、雜木、桂竹林立,綠意盎然,又因地勢較高,每逢冬春之際,常霧氣瀰漫,白雲縹緲,有如人間仙境。冬季的向天湖,在暖暖陽光照耀下,湖水碧綠寧靜無波,周圍杉林、雜木、桂竹等樹木圍繞,綠意盎然,沿著湖畔愜意散步,呼吸著森林芬多精,擺脫都市塵囂,沉澱雜亂心靈。

向天湖盆地底部,相傳幾百年前,原是一處湖泊,湖中魚類繁生,昔人因見該湖仰向天空,而取名「向天湖」,亦稱「仰天湖」。後因大東河支流向源頭侵蝕,切穿湖岸,湖水流失,留下土壤肥沃的湖底,移居此地的原住民,將其闢成耕地。近年政府將溪谷築堤儲水,向天湖又回復舊觀。

本省原住民分九族,賽夏族約三千餘人,分布於新竹縣五峰鄉者是「大隘群」,散居在頭前溪上游山區;居住於苗栗縣境者為「東河群」,以南庄鄉東河村最多,南江、蓬萊及獅潭的百壽、永興也有零星分布。

居住於向天湖的原住民為賽夏族,約在一百多年前,由大東河移入,台灣光復之初,一度達六十餘戶,近年因交通不便及社會型態改變的衝擊,居民外移多,目前有二十餘戶人口約兩百餘人,是賽夏族中的最大部落。

賽夏族原住民往昔受人多勢眾的泰雅族壓力,又有漢人向山區拓墾,不但活動空間縮小,且其固有文化,也消失得極為迅速,目前兩年一度的矮靈祭,可說是最原始、完整、純樸的民俗祭典,也是賽夏文化保持最完整的僅存碩果。

根據原住民的神話傳說,古時候,賽夏族和身材矮小的矮人族,隔大東河而居,矮人雖矮小,卻臂力驚人,且長於巫術,亦擅長農耕技術,常教導賽夏族耕種,每當稻粟成熟時,必請矮人前來點檢穀物結實狀態,並共行祭祀,以卜豐收。

只是矮人性好女色,常調戲賽夏婦女,或用巫術迷誘。族人受其辱,而心生報復,然正面衝突不利,乃以偷襲方式,在一次祭典時段的休息中,襲擊成功,殺了矮人,未死的矮人則逃向東方,此後賽夏人雖復了仇,但稻粟不再豐收,族人為慰藉矮靈,乃舉行矮靈祭。當地每2年一小祭、10年一大祭的矮靈祭(巴斯達隘),極富深遠的歷史意義及原始神秘的氣息,是該族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祭典。最近一次的矮靈祭在民國93(2004)年,大祭在民國95(2006)年。

因當時復仇大計為朱姓頭目主謀,所以主祭由朱姓族人主祭,時間在每隔一年的農曆10月15日前後舉行,共4天3夜,並向東迎祭。矮靈祭於其中「娛靈」為本祭,須排在粟秋收後正值旱稻收獲時之月望。祭祀分六天三部分,即迎靈、娛靈、送靈。娛靈又包括延靈、娛靈、謝靈三小段,各佔一晚,目前供外界參觀者,僅此部份。其中以迎靈儀式最為神聖及神祕,不容許他族參加,一般外地遊客僅能參加會靈與娛靈。

會靈當夜各地族人穿著傳統服飾,在舞帽巡行引導下,和著臀鈴及祭歌起舞;隔日的娛靈之夜,歌舞達到最高潮,祭場上月光旗與星姑旗在舞圈內外不停晃動,瀰漫著明滅不定的神祕氣氛,場面浩大,令人難忘。

在向天湖湖畔聳立著一棟尚未完成的建築物–「賽夏族文物館」,裡頭展示有關賽夏族的文物、編織等,傳承賽夏族文化,這棟賽夏族文物館尚末完工,期待它能帶給我們全新的文化衝擊。

坐落苗栗縣南庄鄉境內的向天湖,是台灣北部最後的秘境,初春的金色陽光灑在湖面上,波光瀲艷,閃閃發亮,宛若隱藏在山中的一顆明珠,碧綠的湖水與四周綠意盎然的山色相互輝映,襯著晴朗藍天,揮灑出一幅生動山水畫。輕鬆的漫步於湖邊欣賞向天湖靜謐的風光,聆聽全台灣人口最少的原住民部落賽夏族的神秘故事與傳統矮靈祭典儀式 。

交通:
從頭份交流道下高速公路後,循中正路直行經頭份國小沿縣道124行駛,再接台三線的方向走到三灣加油站前,號誌燈左轉往南庄,南庄橋過東河村一點點路會有原住民彩繪吊橋(禁止通行)應素危橋吧!往向天湖的叉路,注意看路標,右方有一向天湖餐廳招牌須右轉過水泥橋往山上開即可扺向天湖。
往山上的路彎道很多,請注意並小心會車。

(more…)

南庄-桂花巷

04/28/2006


「桂花巷」是南庄中正路老街旁的一條老巷道,裡面有家賣麵的的小吃店成為社區營造據點,「桂花巷」就這樣逐漸成名。 沿著南庄市中心的老街行走,在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口,大大的「桂花巷」招牌就掛在牆上,桂花巷的聚落,老舊巷弄狹窄曲折,房子不大,但有古早味,許多人說這裡像台北瑞芳的九份老街。


回顧民國八十年的那段平靜的日子,沒有熙來攘往的遊客與車水馬水龍擁塞的街景,只有午餐時刻期盼用餐時刻的到來,一所公司的員工在街坊吃麵巧遇志同道合的同事,在客家菜上桌美酒入口時,為不引起路人注意又能盡興的用餐,於是選擇在巷子裡的小吃店用餐,就是今天的桂花巷麵店用餐。

「桂花巷麵店」由一對老夫妻開的人人稱讚的麵店,店裡所賣的麵香Q好吃,遠近馳名,每逢假日,門庭若市;純手工製的麵條嚼起來頗富彈性,配上肉絲、青菜以及客家口味「紅蔥頭」湯頭,讓人齒頰留香。道地的客家小炒與薑絲大腸、滷味、水餃與四處飄香的蔥油成了吸引人的地方。

然而,最令人驚嘆的,還是迎面那座小小的花園和花牆;整條巷子裡看不到桂花樹的蹤影,卻是有淡淡的咖啡香,在這條短短的巷子裡,有一家南庄著名的咖啡館,也有巷道兩旁紅磚牆帶著淡淡歷史滄桑。


因為桂花巷的格局隱密性佳到此用餐的的同好以因巷內有幾株桂花以桂花巷為他們間的代號。古意盎然的街道存在於南庄小鎮裡當地人卻鮮少知道它在那裡,民國89年,南庄愛鄉協進會成立,協會從桂花巷、南庄老街出發,努力發掘、保存、推廣在地文化、產業特色,深入、專業的導覽服務,讓桂花巷老街成為遊客必訪焦點。

從老街穿過桂花巷往上走,兩旁興建舊式紅磚屋,往昔是從事挑夫工作者聚集的地方,有「貧民窟」之稱,紅磚外牆、石頭堆砌的地基,訴說著滄桑古老的年代挑夫艱困的生活。區內巷弄九彎十八拐如同迷宮般,其中最窄的巷道還被戲稱為「摸乳巷」。
 
沿著苗124縣道進入南庄鄉,不用急著就衝入南庄的市中心老街,可在中正路上的路邊看到一個招牌醒目的「南庄遊客服務中心」。在這裡先下車,服務中心可以給大家作一個簡單的南庄旅遊規劃,同時還可以依遊客的需求提供各種景點的資訊及值得一遊的建議等。

片片飄落的桐花

04/25/2006

充滿詩意的桐花景觀,山林中傳出美的律動,置身桐花樹下,春天的喜悅由此展開。每年此時,油桐花開滿山林,如同片白雪相綴,片片飄落的桐花,成了客家文化的一部份。
 

無用是為大用

桐花本是油桐木所生,又名油桐花,其起源於客家族群廣泛種植。由於早年日本人以喜愛梧桐作為抽屜的材質,但是梧桐不易種植,油桐對土壤的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而且好管理。有商人以木質相近的油桐售往日本,初期沒有被發覺,但是紙包不住火的,日本人發現這個現像時,拒絕購買。當時大量種植的油桐,只好任其在山裡蔓延,成為現今的景觀,因為沒有經濟價值,反而活得更好更長命。

油桐 Tung tree or Tung oil tree

學名:Aluerites fordii Hemsi,花期:4~7月
木油桐 學名:Aleurites montana,花期:3~5月
落葉性喬木,樹型修長,可高達十公尺,屬為大戟科油桐屬,樹冠成水平展開,層層枝葉濃密,耐旱耐瘠,為良好園景樹及行道樹種。樹皮平滑,灰色,葉互生,花白色稍帶一點紅色;雌雄同株異花,花瓣5片,雄花具雄蕊8~10,果實內有種子3~5顆。

從四月中旬起,各地油桐樹陸續開花,當油桐花全面綻放後達到最高峰,形成所謂的「五月雪」。白色的油桐花,自樹上緩緩凋零下來時,宛如細雪紛飛,此時,漫步在油桐樹林間,淡淡花香飄送而來,隨風飄落的白色花朵,悄悄地旋轉、飄落,逐漸累積成綺麗的花徑。五月的苗栗山城,鄉野山路盛開油桐花,山城美景清涼靜謐,意境幽雅。

走在林間,看桐花盤旋而下,或者躺在樹下,任由一地落花相伴,可能是親近桐花的最好方式。桐花綻開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習慣當中,客家印象也隨之有了季節性的意義,桐花自在地開了數百年,或者千年,簡單而又規律的看著人世變化,花落花開一如人來人往。

2006年,春飄雪的客家桐花,又將在4到5月熱鬧登場,凝造人與天地間,最聖潔而美好的相逢。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從2002年舉辦桐花祭,幾年來在深耕文化、振興產業、帶動觀光、活化客庄上,創造了卓越成績,桐花祭也成為客家庄的年度盛事。2006之春,客委會以文化造鎮來整妝客庄、以創意升級來紮根文化,期待多方山林的來客,在這個春季,一同享受天人合一的花之回憶。

官方網站:http://www.hakka.gov.tw/mp.asp?mp=102

(more…)

勝興車站

04/25/2006

如果要找出台灣幾個有特色的鐵道建築,台鐵最高的鐵道的木造建築-勝興車站,一定會是首選。走在停駛的鐵道及八卦與尖茅的小車站裡,給人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舊山線北起三義車站、南至豐原北號誌站,橫跨了苗栗、台中兩縣,勝興車站就位於舊山線中。勝興車站建於民國前五年(1907年),當時只是一處信號場,民國19年時由信號場變成「十六份停車場」,開始一般客貨業務。由於勝興站一帶當時有十六座蒸餾樟腦的腦灶,所以站址所處地的舊名才叫十六份,在勝興車站月台邊就可看到斗大的「十六份」舊名遺跡。之後,民國24年(1935年)改稱「十六份驛」;到民國47年2月因行政區位於勝興村,才改名為「勝興」站,一直沿用至今。

勝興車站設立,原名為十六分信號場,不辦理客運業務,僅具有轉運的功能。昔日的三等站,如今因為舊山線的停駛,成了懷舊的新景點。

 

勝興北距三義5公里,南離泰安8.6公里,因此成為山線上下列車的重要關卡。雖然它只是一個「三等」小站,以前卻同時有三列火車鬧哄哄地擠在站內,與站外的寂靜風景形成對比。

目前己不通車的勝興車站,是西部縱貫鐵路的最高點,站內月台有一座紀念碑,標高為402.326公尺。這座紀念碑設立於民國48年1月,上刻有臺灣鐵路最高點,及高程。

車站本體興建於民國2年,為日式木構造建築,目前已規劃為古蹟。
傳說地處關刀山麓,附近有九座山頭繞,成了風水中的虎穴,為了避邪起見,
在柱頭設計了八卦在屋簷下設計了尖茅型。

老一輩的站務員傳說,勝興站周圍有九座形似老虎的山頭,站場位居於虎穴中,且開挖附近隧道時,犧性不少工人,因此日本人在興建車站時,特別加上了這些尖銳、象徵兵器及八卦的圖形設計來鎮壓九虎,藉此鎮站避邪。據說,早年附近曾有人家養豬,但因豬舍位於「虎腰」,所養的豬不是夭折,就是養不過百斤重,可見虎威凶猛程度。

以期望用尖硬的兵器來破九虎,屋簷下設計了虎牙亦有避邪祈福作用。不過,關於風水的傳說,還有另一種說法。據說當地風水極佳,是塊地靈人傑、孕育人才的寶地,日本人為了鎮住當地靈氣,使日本帝國得以永久統治臺灣,因此設計了破壞這裡風水的特殊造型。以上兩則傳說,有待考察了!

傳說歸傳說,木造的勝興老站房堅實不摧,在民國廿四年中部大地震時得到最佳印證。當年震央在關刀山附近,山線鐵路從銅鑼、三義至后里都受重創,足足停駛了三年。勝興站南約四公里的龍騰溪橋,在那次天災中僅存殘柱,僅留下現今讓人憑弔的。

卅多年前,鐵路沿線居民如搭火車從外地到勝興下車,還得步行返家,有些人下車後沿鐵軌、穿隧道步行數公里,又遠又危險,還不如直接跳車返家方便。一些當地通勤的學生,都有跳火車的經驗,久而久之,列車司機也善體人意,經過當地路段,會貼心地將速度放慢,方便眾人跳車。在車站的大門口有一張地圖,可以清楚看到取直的山線鐵路位置跟勝興之間的關係。

台灣鐵道在竹南至彰化間分為山線與海線之後,又在山線的三義至后里段的鐵道截彎取直,原本遺留下來的16公里部份便道稱為舊山線。舊山線經過了八座隧道、三座鐵橋,走在鐵道上感受當初開路的艱辛。
鐵軌旁,至今仍可見斑駁的「十六份」三個大字遺蹟,當地因早年有十六座樟腦寮,因此舊名「十六份」,遊客可在此下車順著鐵道走一段,感受九十年不變的老風情 !

順著鐵軌往隧道走,可以體驗舊山線鐵道的風情。由於舊山線在三義鄉境內行走的路線多山且崎嶇蜿,因此造就勝興車站為台鐵最高海拔記錄的車站。最陡、最彎的坡道,在以前蒸氣老火車的年代,火車要到勝興車站就很吃力,會有爬不上坡而倒退再加速的情形;在二號隧道出口處不遠的一條支線,就是用來讓爬不上坡的火車退回去再加速的「折返線」,這樣的路線設計在台灣是唯一的。

2號隧道

南下列車開出勝興站後,隨即下坡鑽進二號隧道,這座隧道建於一九0五年,全長七二六公尺。由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四月二十一日台中部大地震時受損並不嚴重,仍然保持原來磚砌結構。靠勝興站的北洞口上仍可看到後藤新平親提的「開天」字跡,而斜坡上的廢棄營房,則是戒嚴時期駐守隧道口的部隊遺址,饒富歷史意義。因為二號隧道可及性高,凡是到勝興車站的遊客必定會到此一探究竟,常見三五成群的遊客結伴進入隧道,體驗隧道之奧密。

連續隧道群
 
在龍騰斷橋至鯉魚潭鐵橋間,是由第三、四、五、六號等四座長度分別為211、48、237、228公尺的隧道連續組合而成的,長約一公里的隧道群。由於這段直線軌道中的幾個隧道長度不長,間隔又相當短,可以看到開著頭燈的列車,忽明忽暗地穿越重重隧道逼近的奇景,令人有如置身在時光交錯的光影遊戲中。這幾個隧道不同於一、二號隧道的磚砌結構,是因為在民國24年(1935)中部大地震時嚴重受損,於重建時改採混凝土結構建造,而成現今風貌。

因三義至泰安、后里間的路線彎彎曲曲,新山線工程的最大重點即為勝興車站與舊泰安站廢站,改由截彎取直的地下化隧道直通新建的鯉魚潭橋及新泰安站,這一改線,雖然讓三義到台中的路程從原先一小時左右縮短到約四十分鐘,但是卻讓山線最美的路段從此隱沒、走入歷史,並且差點面臨拆除的命運,使得許多懷舊與不捨的民眾及鐵道迷們,在民國87年9月23日晚上勝興車站發出最後一班車後,開始為搶救舊山線與保存勝興車站為文化古蹟做努力。


走在勝興的街道,望著鐵路餐廳想著當年,細雨紛紛火車在列車尾部加掛輔助機車才爬得到最高的火車站-勝興車站。勝興車站的佔地不大,但是可以看的東西不少,這條小街很有特色,如果可能,避開假日才能感受到山間小站的寧靜。

勝興站及沿線因地勢陡峭,鐵道須穿越山嶺,沿線接連有八個隧道。從泰安站北往勝興站,開始上坡,一路都陡峭,列車必須使勁地爬坡,早年火車機車頭燒煤、燒柴油,馬力不比今日,走得相當慢,甚至還因爬不上坡,只得倒回泰安站再加車頭推上坡的情況。有時天雨鐵軌溼滑,司機還得停車在軌道上灑煤屑後才上路。

如今,勝興車站的保存不但有譜了,甚至地方與政府也計劃讓舊山線從三義到后里的路段在一年內復駛,沿線的車站將設為三義新站、勝興車站、泰安車站及后里車站,是以柴油或蒸氣火車載運的觀光路線來發展,將媲美集集、內灣等著名觀光支線,甚至發展的更有特色,這是大家努力支持保存舊山線的成果。

(more…)

全民公廁

04/23/2006

]

(more…)

阿里山賓館

04/17/2006

 阿里山賓館於八年前由公營事業開始委由朝麗旅館經營管理顧問公司接手經營管理,在軟、硬體各項水準均明顯提升,稱為全台海拔最高之渡假飯店。

朝麗旅館經營管理顧問公司於九十三年十二月與林務局正式簽約,取得林務局第一次由民間投資興建的BOT案資格,將於現址改建頂級五星渡假飯店。

在lobby有一個展示將來改建後的模型

我這次住的是溫馨套房(含2客早餐)
定價 : NT$8000
平日 : NT$5600 
假日 : NT$8800


這個壁爐只有裝飾的功能,看看就好,還有可以當小夜燈的功能。

1大床+1遐思床(5*6尺),不要遐思了,睡到腳都伸到床外了。
還是大床好睡。

廁所與浴室是分開的,最貼心的設計是在左下方有一個小夜燈,很適合我這種半夜會起來夜遊,順便尿尿的人不會尿錯地方的最好設計,地坪感覺好像是石材,不過我個人覺得很像抛光磁磚,質感不錯。

從廁所要到浴室,中間隔了衣物間,洗手兼梳妝台,還有小廚房(只能煮咖啡)

這是洗臉盆,採用整體枱面設計,有一面很大的鏡子,可以對著鏡子作你想作的事。

這裡有個電茶壺,可以泡個茶或咖啡,享受英國式下午茶的風味,泡了茶可以到陽台去慢慢享受山與雲海的變化。

浴室有個很大面的窗,不是鏡子哦,放不放窗簾看個人的開放度,因為對出去,就是山...

這是浴缸,我個人覺得,不夠大!一個人泡下去水都冒出去了,可能是我體積太大了。

又沒有按摩設備,這是主要缺點,如果可以在這裡泡澡,又看著阿里山的風景,那才是真正的賣點。

舊有的陽台,本是相通的,用了毛玻璃隔了每戶的使用空間,兼具隱私,又有適度的透通性。

住宿時會送兩張咖啡卷,要去享受一下,那種優閒的設施。

桌上的燭光,真是浪漫(唉~都是錢疊出來的)

連吊燈都笑我笨@#$

還是回房時的燈最實在,催我快去躺那個十幾萬的獨立筒的床,用力的睡把價值睡出來哦。

再不睡明早怎麼坐車去看日出呀...

一早起來,不是那麼願意,但還是空氣出奇的好,山裡與都市就是有它不同的感受。

不要忘了把阿里山遊樂區好好的走走,這樣的地圖在整個園區裡都是,真的迷路了,跟個棧道,或石階走就是了。

區接駁資訊:
時間: 每日上午8:00~晚間8:30 每半小時機動發車
※另提供前往祝山觀日出旅客接駁專車,配合日出火車時刻發車。
接駁地點: 賓館─木屋區─旅客服務中心
注意事項: 觀日出專車及機動性接駁另洽櫃檯05-267-9811

若以都市賓館的設備來比,顯然這裡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但是這是號稱最高水平的最高級賓館,住住看看也是一種不同的感受哦。

(more…)

不賭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04/14/2006

建築是彰顯政治經濟力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早期歐洲國家在殖民中南美洲時,已懂得運用物質的力量統治,蓋了巨大莊嚴的建築物,營造出壓迫的城市布局,在空間上對被殖民者形成威嚇作用。

日本繼承了歐洲殖者的手段,日據時期的建築空間配置,正是以此為準則。日本人大舉開鑿筆直寬闊的馬路,來營造重要建築物的地標。這種設計同時也強調建築物的壯觀、暗示統治的權威。

打狗因港口之便,自古以來即不斷與外來文化接觸。清未天津條約開港之後,外人可以上岸居留,因而陸續出現了洋行、教堂、領事館與燈塔。洋行的殘蹟仍可在哨船頭及旗後一帶看到。英國領事館建於同治三年(西元 1864年)或更早,近年經修復已經開放供民眾參觀。旗後燈塔創建於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這些於近代的西式建築反映了外來文化登陸的史實。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二級古蹟)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18號
年代:清同治3年(1864年)
特色:建於一八六四年是臺灣目前所存的洋樓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座。

略史
清咸豐八年(西元1858年)英法聯軍之役,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天津條約,開放數十個通商口岸。台灣北部滬尾。雞籠及南部的安平、打狗也在其中。%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英法聯軍後,簽訂天津條約,中國被迫開放五口通商。至第三年又增開臺灣的打狗港。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打狗正式開港,英國商人陸續在通商口岸設立倉庫、洋行,輸出米茶及糖,輸入鴉片,這是打狗有外國人建築活動之始。

清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英國首任駐台灣副領事郇和(Robert Swinhoe)自廈門搭乘砲艇抵打狗,同治四年郇和升任領事,先駐於鄧德洋行停泊打狗港之鴉片船德奈(Ternate)號上,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在打狗港口的哨船頭小丘上設立領事館,處理關稅及商務。據英國文獻顯示可能先前兩年英商天利洋行即已在該地以英國建築師的設計,建造一棟洋樓,後來由英國首任駐打狗領事祁和(Robert Swinhoe)承租這座洋樓作為領事館。

英國以強盛的武力要求在港口設立館舍,佔有港口最險要的位置,扼守港口咽喉,並俯看打狗全景。打狗設立領事館之後,貿易額在1870年為淡水的三倍,主要為樟腦及砂糖,輸入以鴉片為主。

在臺灣現存的西洋式近代建築中,打狗的英國領事館年代最古老,約在西元1862年至1866年之間所建,據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可列為臺灣第一號洋樓,在建築史上有其研究之價值。另外,作為中國近代史上不平等條約之見證,也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佔領台灣,開始殖民統治,日本的新政策對外商不利,1910年撤回安平及打狗領事,只保留淡水領事館。隨後日本的南進政策,積極的建設高雄港,哨船頭及旗後山,被劃為港口要塞範圍,領事館只好轉賣給日本,並作為港口要塞地區之官舍。太平洋戰爭時期,因紅磚過為耀眼,為避免成為投彈目標,領事館的南向外牆塗上一層水泥以防轟炸。但是還是不免為機槍所損,滿目瘡痍,但後面局部被炸損。臺灣光復以後領事館歸中國所有,被充用為氣象測候所,負起高雄船隻出入之安全任務。
但民國62年(1973年)測候所他遷之後,無人管理,再度飽受人為及天災之摧殘,室內木地板、欄柵樑及所有門窗,均被取走,淪為廢屋。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遭受強烈颱風賽洛瑪襲擊,除了正面及東立面之外尚保存完整之外,其餘泰半傾塌,西向立面幾乎全毀。

民國六十八年內政部邀請專家學者組成專案小組審查古蹟,認為打狗在中國近代史因開埠與列強折衝的過程中,具有特殊價值,足為歷史的見證,在建築觀點上,也有許多珍惜之處,定為古蹟,至民國七十五年始經考證研究修復,現在內部交由民間經營餐點的服務,期許對古蹟建築再利用的一個契機。

建築特色
打狗英國領事館建於一八六六年,是臺灣目前所存的洋樓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座。其基地選在高雄港口北岸,高度離水面約三十公尺的哨船頭山丘上,坐北朝南,形成背面靠山,三面環水之形勢。正南對岸為旗津,與山上的燈塔遙遙對峙。山丘東南處有一登山步道,以珊瑚石、花岡石條及紅磚鋪成,沿山勢迂迴而上,這是當年的古道,也是唯一的通路。我們可以想像當年初建館時,所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建材自船上卸下後,必須由挑失沿著登山階梯搬運上去,施工過程相當艱辛。

1860年代是台灣對外開放的列強商人與傳教士登陸,洋行與領事館也興建起來。清末外國在臺灣的領事館(Consulate)的功能,事實上相當多,約略等於大使館駐在各地之分館。除了一般的國際事務及僑民事務外,還有海關稅務及經濟情報蒐集工作。但海關稅務司的業務繁多,都在港口碼頭附近另築辦公室,因此領事館只需較少的人員,除了會客室、領事及助理人員辦公室外,就是領事本人及其眷屬或僕役的住所。

這種洋房與歐洲的西洋建築完全不同,而是滲入了熱帶地區防暑的拱廊設計。領事館前面及左右均設有拱形迴廊,夏季可收擋陽遮雨之功,冬季陽光的日照角度,穿過拱圈剛好投射至迥廊門檻,又有向陽冬暖之效。至於北面及部分的東面,則採封閉作法,用以抵擋東北季風。關於室內各房間的用途,我們依照洋樓的傳統用法來推斷,南面靠近主入口的兩室是最重要的房間,光線足,同時均設置歐洲建築必備的壁爐,當年可能作為辦公室及餐廳﹔餐廳居東,可迎晨曦,並有備餐室及廚房。西面的兩間,一作為領事臥室,一作為眷屬臥室或書房。據文獻所載,郇和為一出色的動物學家,研究室或書房必不可缺。

至於地下室的兩間,顯然為助理或僕役住所,他們另有北側門可單獨出入。其中靠北的一間又有兩門可出西邊空地,可能是工作房。另一間附有兩小間射擊室,設槍孔對向海面。至於東北角空地,有一戶外石階可達,當年可能佈置成草地或庭園。英國式住宅後院常植玫瑰,稱為玫瑰園(Rose Garden)。此外,在近年修復施工中,東北角掘出了一小段房間基址,因目前資料不足,所以不予復建。

臺基
為防潮用,建築底層以台基架空,一般使用材料有磚造、石砌、磚石混合砌。本建築臺基使用清水磚砌,採平英式砌法。迴廊地板下面則以磚拱砌成半圓筒狀,南面及東面純作為通氣層,但西面大部分均加
利用,有兩間小室作為射擊室,外闢槍孔,對準臺灣海峽方向,另有四個弧栱暴露出來,整座臺基在迴廊底下及樓梯底下均使用磚栱,這是同時期洋樓的共同特色

欄杆﹕
因為洋樓的台基,高為了安全起見,一、二樓都安裝了欄杆,上方以石條作為橫欄。豎欄以精良的磚工砌出空花欄杆、圖案有兩種,小孔開三個,大孔開五個。每道欄杆下緣又設很多排水孔,將迴廊的雨水消至外面。欄杆牆下壓住臺基邊石,邊石有四十五度小截角。石材係自廈門運來的泉州石。

磚柱﹕
這座英國式的建築,使用尺寸皆為英碼及英呎。四周的外牆有連績的半圓栱,轉角之處的栱較小而牆柱較大,是力學上的強固作用。磚柱在本館中有方柱、併柱及轉角柱三種。轉角柱為併柱轉成曲尺形,磚塊排列與併柱略同。磚柱上端則以兩片磚作出柱節及拱基,供基亦作凸凹齒,增加外形上的美觀。

拱圈
西洋建築在羅馬時期發展出拱結構之後,拱圈就成為西方建築不可或缺的元素。拱在建築的應用上,轉變成拱廊,這是對台灣炎熱氣候的一種方式。本館立面外牆所用半圓栱圈有大栱及小栱兩種,但大栱又細分為四種。西立面所用最大,次為南面主門。這些栱圈均為半圓栱,形式非常渾厚飽滿,小栱上方之栱腹有磚砌的小圓圈,中央略凹入,它除了裝飾外,在高大的拱腹上尚且發揮了結構之作用。

整體外觀因為連續的半圓栱,使得造型非常富有節奏感。為其造形上的成就,領事館外觀的比例優美,
半圓栱很有節奏的排列著,頗具韻律感。在西洋建築史上,屬於後期的文藝復興系統,英國的文藝復興建築大約要至十六世紀中葉才開始,其形式仍承自義大利,特別注重形式的規律,將幾何圖形注入建築中,
使之產生和諧的美感。

建築是英國人設計由運自廈門的材料與中國的工匠所完成。它的出現,對於後來的洋樓建築,提供了—個技術與形式結合的基礎。建造於一八六六年的打狗英國領事館即承襲了這種嚴謹的形式之精神。觀兩端角隅的半圓栱比較小,不但增加構造之穩定,造形上也促成兩端封閉而中間開敞的安定感。

迴廊﹕
領事館前面反左右均設有栱形迴廊,夏季可收擋陽遮雨之功,冬季陽光的日照角度,穿過拱圈剛好投射至迴廊門檻,又有向陽冬暖之效。至於北面及部分的東面,則採封閉作法,用以抵擋東北季風。

牆肩
牆肩部分包括頂冠帶(Cornice)及簷牆(Parapet)。頂冠帶以磚砌成許多類似中國建築的小斗栱,增加了陰影的藝術效果。簷牆上亦有本身的基腳,闢有許多矩形開口,每隔一段仍留有柱位,對準下面的栱廊柱位,形式處理技巧至為嚴謹,室內入口中央走道兩邊的牆體亦有鋼筋拉繫,圓形的鐵盤露在牆上,這種技巧全省只有兩座。

構造技術與材料
至於本館所用磚塊之規格有數種之多,可能為廈門所產之手工磚。磚塊尚留有斜紋煤煙斑,這是早期精製的手工磚之明證。灰縫使用平縫式,砌工非常平整,灰漿是由石灰、糯米、糖汁及滲少量蠣殼粉而成,但有部分較厚牆壁的內部卻以黃黏土填塞,可見當年建造時,材料來源路途遙遠,至為珍貴,無疑地上這一座西洋建築家與中國地方工匠密切合作所完成的作品,成功地結合西式設計與中國巧藝之建築物。

回顧打狗英國領事館從初建、鼎盛,衰頹乃至被棄置的歷史過程,說明了時代更替之劇烈與無情。這座建築雖然是英國人設計的,但卻是由運自廈門的材料與中國的工匠所完成,表現了中國匠師優異的施
工水準。

它蘊藏著當時的社會背景,也訴說著打狗港開港的歷史。在臺灣近代建築史的舞臺上,它扮演著一個開場的角色,由於它的出現,對於後來的洋樓建築,提供了一個技術與形式結合的基礎,我們肯定
它是重要的歷史建築。

(more…)

上廁所…

04/07/2006

===========================================================================
(中央社記者黃自強台北六日電)司法院副院長xxx今天發表聲明說,因個人社會生活交誼活動被大傳媒體誇大形容,嚴重影響司法清譽,已上簽請辭司法院大法官並任副院長職務。

    xxx的聲明說,對向提名、行使審查同意權的長官、立法委員及司法、行政、社會各界長期鞭策獎掖他的親朋至友,深深表達歉意。
   
    媒體報導xxx偕女出遊事件,引起各界關注,他雖說明是誤會一場,但上午八時三十分抵達司法院時,先向司法院長翁岳生報告,隨後出席大法官會議審查會時,也向大法官報告事件原委。
===========================================================================

看到上面的新聞,都會好奇都想一探究竟,當事人都辭了,但是為了瞭解MOTEL功能絕不僅止於是情侶約會的場所而已,我的一個女性網友決定慾駕親征,親身體驗上廁所的樂趣。以下是整理她的口敘報導:

一進門,你會被這種柔和的燈光,還有裝潢感到很舒適,這樣黃金先生就會很順暢哦!

加上30年代上海的音樂,幫你回到那個戰亂的年代,還有這種的豪華,你會倍覺幸福。

這樣的小沙發,好似在一頂火紅的新娘轎上,要上廁所前記得,在這裡把鞋脫了。

看到了嗎,目標就在前方,只要越過的梳妝台,打開門就到了,但是先看看這房子的視覺設計吧,陪養點情趣,把上廁所當作嘿咻來作,一定別有一番風味。

看著床,還是那麼整齊,心想我是來上廁所的,獨立筒的床墊,沒有好好壓一壓實在可惜。

那一朵心花看的心花開了沒?

雕花玻璃,若隱若現,創造視覺的感受,以玻璃作為一種隔間,是一種很有情趣的手法。

這個鏡子是用來上完廁所整理頭髮用的,不要懷疑,請注重國民禮儀哦。

其實上motel 也可以只是來泡茶,喝咖啡,吃泡麵呀,你看多麼多樣性的選擇...

這根細細長長的,請不要小看它,更不要亂摸哦,在出水時,很燒哦...

這是目的地,直走左轉,請記得關門,慢慢享用,

記得按鈕可以自動換馬桶坐墊,這是德國進口的,一般廁所那有這種設備,所以不要再懷疑,為什麼人家要到這裡上廁所了,好嗎?

上完廁所記得洗手,養成衛生習慣,從motel開始。

如果你是女性強烈建議你,好好清洗一下剛剛用過的器官。

有蒸氣,也有淋浴的,任你挑選,作好衛生習慣是負責的哦。

當然這裡的按摩浴缸可以幫助你,消除你坐太久產生酸麻的感受,等等,不要急,要先放水呀...

如果不趕時間,可以邊按摩,邊看電視,真的很享受哦!

綜合以上的時間總計,大約是70分鐘,證明我們司法官員沒有說謊。
其實這裡是3小時計的,那麼好的設備,若不炒飯,真的當成三溫暖,SPA也是很合算的!

結論:70分鐘太短了,要是正常人可能還嫌3小時不夠呢!所以上廁所之說,是可以接受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