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建築藝術型式

羅馬式建築(1000~1200年)

西元1000年前後,歐洲開始從沈睡中醒來,在經濟、政治和意識方面進行一些基本改革。羅馬式建築首見於教堂,一定是該地區最大、最中心的位置,通常它是石造的,但它也是政治宗教、甚至是娛樂的中心。這一時期的建築反映了戰爭、混亂中的歐洲人,渴望著穩定和安全的心態。羅馬式建築反映了建築的特徵–圓柱及圓拱,產生出厚重和威嚴。大多是教堂,有著厚厚的石塊及小小的窗,幾乎不加修飾。

哥德式(Gothic)建築(1150~1400年)

對中世紀歐洲建築的命名,大約從12世紀中期到文藝復興時期,原是想創造一座光線大的教堂,建造由支撐骨架托起的屋頂的教堂,把牆壁解放出來。特徵是尖拱、飛扶壁和肋筋拱頂。

羅馬建築的拱是筒形的拱頂,它們需要厚重的牆壁支撐,窗只好開的很小,歌德式風格是肋骨形的拱頂,由飛扶壁支撐。歌德式的教堂比早期的羅馬式更高更大,更明亮。

文藝復興(Renaissance)(1400~1600年)
文藝復興古希臘羅馬古典價值的再生。人是自己命運的掌握者。意氣風發的文藝復興蔑視劃分古代世界和他們自己的光榮時代的「中世紀」。他們把野蠻部落攻陷並洗劫羅馬所產生的藝術稱為「歌德式」藝術,文藝復興發展一種渾圓、幾何形狀、敦實、對稱、帶圓拱和均衡的建築風格。以弗羅倫斯大教堂為代表。

巴洛克(Baroque)(西元1600~1700年)
巴洛克(Baroque)和哥德(Gothic)一樣都是一種侮辱性的詞彙,巴洛克意思是指不合常規的或是不正常的。其風格與文藝復興的簡樸和勻稱,形成對比。

這是一種宣傳藝術,目的是用驚人的裝飾效果2使人民依從統治者、藝家用最複雜、最炫目、最動人的效果對教會和國王表示尊敬。到處可見修飾裝璜,到處是鋪張奢華,裝飾教堂成了集體冒險,畫家、雕刻家、粉刷匠,金銀匠一齊上陣來描繪天堂。

普通百姓也可以邁進這個金銀和寶石的輝煌天地,天花板被描繪的彷彿直通天堂,天使、聖人、聖嬰宛若浮雲,在巴洛克盛期構成了一個和諧而統一的整體。

巴洛克建築沿用了文藝復興風格的對稱,飾以大量裝飾性的花體、灰泥粉飾及橢圓形。內部空間明亮,是建構在玻璃、及粉白的牆壁、五色大理石和金葉飾物。

巴洛克之意並非指一特定型式,而是一個時期。如在17世紀後期,巴洛克普遍性應用數學範疇內之無限概念作為實際計算的基礎。在繪畫及建,無限的印象–直線感覺之無限,如無限延伸的透視,用以為藝術效果的方法。巴洛克在建築上是指在1600年後的義大利,繼矯飾主義之後的新風格,後來遍及全歐洲。特徵是生動的線條、體塊和自由使用的古典圖塊。

洛可可(Rococo)(西元1700~1800年)

路易十四的重孫路易十五庇護了另一種新的風格,比巴洛克更講究修飾,卻不那麼注重對稱的洛可可(Rococo)。洛可可風格中比巴洛克風更輕巧、精緻,而沒有巴洛克風格中那種文藝復興式的厚重平衡。典型的洛可可風格內部裝飾有淡而柔和的色彩、象牙、黃金、鏡子,上有曲線飾邊的細長圓柱。這種輕挑的風格把裝飾使用到了幾乎抹掉形狀的地步,在18世紀迅速的從巴黎傳播到德國及奧地利。法國的凡爾賽宮、維也納的熊布倫宮、捷克的查爾斯橋。

浪漫主義(Romanticism)(西元1800~1850年)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對新古典主義運動中的嚴密邏輯和理性的一種反動。它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意味著把感覺放在理性和智慧之上,把激情放在冷靜的判斷之上。新古典主義(西元1750~1850年)鼓勵藝術家多愁善感,不僅要創作耳聞目睹的東西,還要創作心靈感受到的東西。

浪漫主義把自然當作宗教來崇拜,他們相信在森林散步與自然交談,可令人認清真正的自我,即在理性外表下的那原始而高尚的野蠻人的真實自我。新天鵝堡是浪漫感情凌駕理智之上的一個完美範例。該城堡的中世紀風格,似乎表明它要在工業時代,拒絕科學的侵蝕。在山頂上建城堡並不具備軍事功能,而是為人們提供一處壯麗的景觀。這位國王是浪漫主義者,他最好的朋友是藝術家、詩人及音樂家。他的夢想並非帝國和軍隊,而是神話仙境般的城堡和燭光音樂會。

這個城堡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卻堪稱19世紀浪漫主義的模範。為了污辱中世紀,那些慶幸自己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人們稱中世的文化為「哥德式」
或野蠻人的文化。只是到了1800年代,對病態的欣賞反而成了時髦,於是「新哥德式」的風格變得風靡一時。一時間舊城堡紛紛修復,新城堡不斷出現。路德維希二世把他的中世紀幻夢要落實到山頂上,不是為了禦敵,僅僅因為他他喜歡那種視野。城堡內部的裝璜極盡鋪張之事,牆壁上雕飾著憂鬱的少女、飛龍和身穿耀眼鎧甲的騎士,十分迷人。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