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地水火風’ Category

奮起湖

07/24/2006

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道的中繼站,也被譽為南台灣的九份。亦是八掌溪的發源地,嘉義地區之水源頭。早年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 這座海拔1405公尺的山鎮,座落在竹崎鄉中和村。

這裡沒有湖,由於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低窪,中間低平,從遠處觀看形如畚箕,雲霧環擁如湖,故而舊稱畚箕湖,後取其諧音為奮起湖。

奮起湖海拔1405公尺,是阿里山登山鐵路中站,過去,阿里山蒸氣火車在此轉換車頭、休息。為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貨物、人群最大集散中心,也是除了嘉義北門站之外的最大火車站。如今雖變成柴油電機車頭,還是會停留較長的時間,讓旅遊客能夠購買食物和稍事休息。

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火車站下方有一條五百公尺左右的老街。它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因而村落聚集在火車站附近。在阿里山公路、鐵路未開闢前,這兒即已略具雛形,可說是條百年老街。奮起湖老街位於車站下方。早年沒有街名,當地人僅以「街仔」稱之,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

這條當年以紅檜建成的街仔,因是鐵路必經之地,火車必須停靠休息,曾經繁榮一時。但隨著八○年代初阿里山公路開通,奮起湖的重要性逐漸下降,這一帶老街遂逐漸沒落蕭條。直到近年來,因旅遊風氣盛行,加以周遭自然景觀豐富,乃再度成為阿里山風景區重要的據點。

儘管外在環境多變,上個世紀以來,老街始終維持窄窄、短短的樣貌。兩旁都是低矮的木造建築。不到五百公尺的巷道,商店分佈整齊,有專賣特產的雜貨店,更有數十年歷史的豆腐店、販賣鞋子衣服的百貨行等等,多數至今仍保持昔日風貌。 遊客走在老街中,彷彿進入時光隧道。

尤其,老街聯外道路,全是石階步道。一層接著一層,上上下下,面積不大,像極了北台灣九份的縮小版。更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有點類似九份,因此也有人稱它是阿里山的九份,或是阿里山的悲情城市。 

奮起湖飯店旁的木屐館,展示各種木屐,從草繩製作到皮雕、彩繪,或從日式夾腳到正統非夾腳的,樣式非常豐富。何以在此有一木屐商店?原來奮起湖過去是木屐的製造重鎮,加上昔日街道大多用煤渣鋪設,穿木屐不黏腳,因此當地人都人腳一雙。 木屐館隔鄰有一家自然生態圖書館,這間茶坊提供了各種生態圖鑑、書籍以及錄影帶,對當地文史相當熟稔,經常帶領嚮導活動。

「天美珍食品店」旁的奮起湖文史工作室,展示許多昔日用品及老車票、老照片。店主也熟悉當地文史和鐵道文化,經常帶隊遊老街。文史工作室常以象徵奮起湖的畚箕,製作成畚箕燈籠,高懸在老街的每一個角落,每當夜幕低垂,在昏黃的燈光照映下,景況彷彿又回到三、四十年代,奮起湖最興盛的時期。

文史工作室隔鄰的瑪莉紀念品店則展售當地特色的紀念品,譬如老火車頭、阿里山鐵道路線圖的T恤,火車掛鐘、鬧鐘,還有各種明信片等。許多遊客特別喜愛在此駐足觀賞。 老街盡頭是1950年代初在此落腳的中藥舖。這是此間林業興盛時,唯一的一間藥舖,叫茴春堂。如今林業沒落,中藥店仍在,五十年歷史的櫃台亦完整地座落於門前。如今藥店生意依舊不惡,還以獨門燒酒雞配料,聲名遠播。

吉祥草仔粿店頭門口,還有一具手搖的古董傳話筒式電話,是李耀卿父親擔任森鐵二萬平站站長時留存下來的。當年日本為了確保鐵路暢通,高級幹部家中都有裝電話,用檜木製成,設有喇叭用來講話,旁邊掛一個像醫生聽診時的聽筒,相當雅緻,更讓人懷念早年蒸汽火車和奮起湖間的綿密關係。
 
門牌146號的「德成餅店」,主人是七十餘歲的林德成、林蕭美夫婦, 他們在老街製作傳統的「德成餅店」已五十幾載,草仔粿係以鼠麴草、為原料,以手工製成,口味相當傳統,「公婆餅」的美名。 

從奮起湖大飯店到活動中心沿途,兩旁盡是古老的舊房子和斑駁的石階,
活動中心旁邊還有一間古樸的天主教堂,在林霧中,映照著老街的繁華和蕭條起落,彷彿有種獨特的歷史寂寞。 

老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例如當地的便當美食,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
由於旅遊興盛,這條台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貓頭鷹為了想要讓各位來此有更好的選擇便當美食,一口氣挑了三家,各有名氣的便當讓各位聞香:

雅湖便當  :店門不大在老街的末端店內掛有林務局販售便當的證書,一個賣80元,口感相當不錯,值的推薦。

阿良鐵支路便當  :沿老街的石階而下,有不錯的視野,可以看到整個奮起湖,便當的口味偏甜,售價100元。


 
奮起湖鐵路便當 :它的包裝是最懷舊的,這跟廣告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最好的包裝,及最大的空間,至於口感跟前兩家比,真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售價100元。

有時廣告好,還是要親自試看看,不一定跟廣告說的一樣好,不過行銷真的讓產品打開了一條生路。你不可能一次試三個便當吧!而且地處不同位置,這可是貓頭鷹為了回饋廣大的讀者所作努力...

想來這裡玩嗎?搭嘉義縣公車奮起湖線,於奮起湖站下車。搭阿里山森林火車,於奮起湖站下車。中山高 北上:下北港交流道轉至嘉義民生南路再行駛至中埔,往阿里山公路(台18)到石棹轉169縣道接奮起湖。南下:下斗南交流道至永光,往梅山接竹崎再行駛至番路接阿里山公路到石棹,循指標往奮起湖。
.南二高 中埔交流道接阿里山公路到石棹往奮起湖。嘉義至奮起湖約1.5小時。

中二高清水服務區

07/24/2006

中二高清水服務區面積約13.8公頃,服務設施有休息大廳、餐廳、小型超市、育嬰室、廁所、加油站、加氣站、車輛檢修場、鯊魚水族箱、自導式海洋生態解說廊道,戶外還規劃有屋頂花園夜吧和兒童休憩區。


 整體空間意象、主題商品及展覽活動企劃上,都將以「海洋」為訴求,其主建物旅客服務中心呈長方形,透空處理的帷幕牆立面不僅展示了內在的各項機能活動,且藉由大開窗將服務中心內、外與戶外餐飲區、景觀水池,甚至大肚山草原相接,美麗的景觀就猶如大肚山上閃爍的明珠。晚上夜景更是美不勝收,從觀景區遠望下去,台中市的夜景全都盡收眼底。 

清水服務區位於台中縣清水鎮大肚山緩坡上(國道三號171公里處),基地面積約13.8公頃,服務設施有旅客服務中心(包括休息大廳、餐廳、小型超市、育嬰室等)、廁所(含殘障廁所)、加油站、加氣站、車輛檢修場等。尖峰服務旅客可容納人數約 8,200人次。主建物旅客服務中心呈長方形,透空處理的帷幕牆立面展示了內在之各項機能活動,且藉由大開窗將服務中心內、外與戶外餐飲區、景觀水池、甚至大肚山草原串接,有如大肚山上閃爍的明珠。

(一)歷史之梯:緬懷清水地區自荷據時代至今歷史大事。拾級而上,摘要銘刻至文大景觀可抒發思古之幽情,緬懷台灣鄉情,為一件具有教育意義的作品。

(二)歷史詩路:見證清水地區歷年來的動人文采。以『視覺詩』手法,將有關清水的傳統詩與現代詩銘刻於嵌地燈玻璃內面,裝置於斜坡上,配合燈光與鐳射照明,形成神秘莊嚴的景觀,同時為夜間鮮明的指示地標。

(三)歷史之石:與清水地區民眾共創新的歷史之頁。以清水在地民眾提供的,寫有『我最難忘的清水一件事』的400顆清水海岸鵝卵石,由藝術家裝置成清水鎮地圖,再標上清水重要地標,為一件活潑且富公共性的作品。


(四)歷史之花:為清水地區的珍稀植物立碑。將世界僅有的台灣珍稀植物『大安水簑衣草』,配合水筆仔陰陽群組雕塑,栽植於水槽內,呼籲民眾重視環保。

(五)歷史之樹:清水地區重要的『高美濕地』生態塑像。在『高』而『美』的位置,以表現濕地生態的水筆仔造型,配合照明效果雕塑出『歷史之樹』,與『歷史之花』相呼應。

(六)歷史之鋤:挖掘清水地區的歷史真相。將清水常用的農具放大成五米高巨型雕塑,橫跨海洋與蕃薯田陸地,具挖掘清水歷史真相之意。鋤柄頂端有一隻農村最常見的烏鷲,能隨風改變方向,使巨型鋤頭的重與『風動鳥』的輕形成對比的美感。

(七)歷史之足:為台灣最早的平埔族人集中地留下見證。在草地上設置平埔族人善走而滄桑之『足』的石雕一座,以緬懷清水地區為台灣平埔族自南島地區到臨之首站。將日常的形體比例改變,充滿衝突特異的趣味。

(八)歷史之眼:俯瞰清水地區的大地理。在基地西側可遠眺清水市區的欄杆旁,分設三座可旋轉的望遠鏡『歷史之眼』,供民眾瞭望清水平原地理並欣賞好風光。三隻大眼立於平台廣場上,充滿戲劇性的視覺效果。

清水休息站由張哲夫集數+年跨國經驗,與2000年普立茲克獎(建築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合作,共同打造清水服務區。公共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二十年間,無人能出其名。

清水服務區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及輪船造型建築物,不僅在整體空間意象、主題商品及展覽活動企畫上,以「海洋」為訴求主題,並延攬了國內知名室內設計師、廣告行銷公司規劃設計,以凸顯清水服務區的特色。


清水服務區因地理位置的關係,可府視台中港,不管是夕陽或夜景皆美不勝收。夜吧開幕後將吸引更多夜貓族及年輕人上來看夜景。點杯咖啡,看看動人的夜景,襯著夏夜的晚風,亦是中部地區新的主題旅遊景點與觀賞夜景最佳去處。

 

(more…)

薩爾茲堡(Salzburg)

07/24/2006

薩爾茲堡的原意是鹽城之意。薩爾茲堡是最早接觸羅馬文化及基督教洗禮的地方,加上盛產岩鹽,自古以來就是交通和貿易的中心。

薩爾茲堡市街上散布許多教堂、義大利風格的美麗廣場蜿蜒於市區內的薩爾斯河及霍亨薩爾茲城構成的美景、郊外的湖光山色,使薩爾茲堡譽為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莫札特的故居(Mozarts Geburtshaus)

莫札特出生於1756年1月27日,是宮廷樂師雷歐波特.莫札特之子。對迷戀古典音樂的人,薩爾茲堡彷彿是聖地一般,一生至少要去一次。因為這裡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莫札特的出生地,他也成了薩爾茲堡的代表人物。

房子位於市中心,可由此看出當時典型中產階級的生活狀況。沿著古雅鑄鐵招牌的葛特萊街(Getreidegassse)走,不到數分鐘便可見到一棟 鵝黃色外觀的房子,二百多年前,音樂神童便在這裡出生、成長。

這棟老房子,如今成了博物館,陳列了大師的樂器、樂譜、書信等物品,一份閒情也油然而生。

米拉貝爾花園(Schlob Mirabell)

八世紀時薩爾茲堡成為樞機主教統治的獨立總主教區,1278年成為樞機主教的駐所。米拉貝爾花宮(Schlo$\beta$ Mirabell)建於1606年的宮殿,是當年一位樞機主教金屋藏嬌的地點,應該獨身的主教竟然與一位磨坊主人的女兒生了十個 女兒。

精巧的花園裡,處處暗藏令人驚喜的玄機,當年那位風流主教的醜聞如今反倒成了小城中一段有趣的軼事。

春、夏百花齊放,美不勝收。因做電影「真善美」的場景而聲名大噪。1818年因為火災重建後才有今日的風貌。

(more…)

鄔珍那斯特

07/24/2006

鄔珍那斯特 813高雄市左營區辛亥路105號 075565281
http://www.oogenlust.com.tw/

是個重生的日子,也是個離別的日子,無法坐在你的對面跟你共進晚餐,那只好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

OOGENLUST是一句荷蘭語,意思是「觸目所及的物品皆是美麗的藝術創作,愉悅你心」。類似法國普羅旺斯的鄉村風格,室內空間以家裡的客廳及餐廳為設計內容,讓客人有回家的感覺,戶外一、二樓皆有露天咖啡座,前庭一大片草坪,適合兒童玩樂嬉戲。一樓有法國、德國、義大利及西班牙風格;二樓則有挪威、希臘愛琴海中的米克諾斯島風格。每一個角落有歐洲不同地方的異國風情及店主旅行中的珍貴收藏,室內室外都採用暖色系,有著家的濃濃溫暖感覺。

進了餐廳,你會翻開這樣的menu供你點菜
http://www.grnet.com.tw/oogenlust/menu01.htm

1.前菜:帶點甜味的開胃菜。

2.麵包:烤的香香的,要趁熱吃哦。

3.湯品:磨菇濃湯,香淳可口,可惜盤子太淺了。

 
 4.沙拉

5.主菜

a.碳烤腓力牛排,不要忘了可以選兩種source哦!

b.碳烤嫩煎小羊排

c.綜合海鮮百匯

6.甜點–焦糖布丁

7.飲料:我不喜好冰冷,所以選了水果茶,是用茶包泡的,口味有點像在布拉格喝的口味。

8.記得要付錢

(more…)

柴山

07/24/2006

舊誌中的打鼓山即今的柴山(壽山),也稱為打狗山,其傳說分為官方版及民間版兩種。

官方版

舊誌的記載中打鼓山稱為打狗山、麒麟山、蛇山、埋金山、柴山、壽山、萬壽山。山的更名之多如同台灣政權的轉移史。從十五世紀的打狗山、打鼓山,到清光緒林道乾十八藍黃金傳說,稱為埋金山,又因人們到山中拾柴到旗津或哈瑪星販賣,所以又稱為柴山,光復後為了先總統蔣公改名為萬壽山,後經市議會改為壽山,不過高雄人仍以柴山較親切。

民間版

鼓山因山貌遠觀像鼓而得名,其來為周元文重府誌中的一段「 打鼓山,俗稱打狗山,其山居海上,有大潭石洞,為安平七鯤之宗。其形如鼓。 」

打鼓山主峰大尖崁,有一外形似鼓的大石塊,被為石鼓,據傳若以棍棒敲擊,會咚咚作響。

避厄鳴鼓說。演繹至在舊誌中提到打鼓山總會來一句: 舟人經此,必鳴金焚紙錢。因有舟人打鼓說。

「誤虎為狗說」。傳說明鄭復台初期,常被蕃族騷擾,乃由唐山輸入一對紙者 虎置入山林,不料山胞誤認不識其貌,群起追獵,二虎不敵,其一負傷,逃至民雄被鄉 民誤為魔貓,村人追打,於是民雄稱為打貓。另一隻跑到高雄,村人誤狗精,也合力追 打,故稱為打狗。

「思源懷鄉說」。早期東渡來台的先民為懷念故鄉故里—福建候縣的鼓山,命名之。

不論其命名的由來是傳說或史述,這座位於高雄市區的山林,自民國七十八年後逐漸開放,成為高雄最珍貴的自然生態所在。柴山座落於高雄市西側,沿著海岸線南北延伸五公里,東西寬達二點五公里,面積達到一千二百公傾,海拔最高到三百六十二公尺,最高點可以俯看高雄市的美景和壯麗的高雄港,面積為高雄市的十五分之一。

台灣彌猴可以說是柴山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全台灣也只有柴山才看得到的特有動物。柴山是以珊瑚礁石灰岩地形為主,柴山南邊在日據時代開發為「壽山公園」,動物園座落於其間,每年可以吸引遊客超過三十萬,柴山不但是高雄市的天然地標,更是市民遊憩、登山、從事自然觀察、人文等活動的戶外教室,因此柴山可以說是值得大家去仔細探討和研究的。

 

柴山對高雄人的意義重大,這一塊都會綠地,不僅保留原始、豐富的熱帶珊瑚礁森林生態,有一群不怕人的台灣獼猴。登山健行的遊客川流不息地穿梭在柴山森林中,但卻難得看到垃圾,彼此都會約束以免破壞生態,柴山自然公園是生態保育和遊憩空間的良好示範。高雄人以柴山為榮,自願當志工整理環境、供水,並進而做生態解說、動植物調查研究,形成台灣特有的「柴山主義」。

柴山舊部落指的是柴山西側靠海岸的一邊,兩百多年前有漢人遷居於此,後來整個劃歸軍區,所以外人無法進入,儼然是世外桃源,直到近年來才逐漸開放,現在以土雞城聞名。由中山大學進入的這條道路也是進階級的單車好路線,沿著海崖開闢,沿岸還有現生珊瑚礁,可以說是高雄市最美的一隅,路道蜿蜒起伏,直到山海宮,不遠處就是軍事管制區。


柴山地區為台灣將軍事管制區開放變成市民休閒地點的首例,為全台第一座保安林設立,具有史前文化,具有歷史意義,生態地質上也有特殊地位,目前又是高雄市民重要休閒去處,有著自然與人文的許多意義在內, 在柴山開放之後,許多人紛紛投入柴山的相關事物,形成了一股自然文化風潮,柴山是高雄瑰寶,是大家共同的資產,又和高雄的歷史、文化、環境,及本土教育有不可磨滅的因緣。

(more…)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07/13/2006


九二一地震博物館榮獲「2004台灣建築獎」
座落地點:台中縣霧峰鄉坑口村復興路一段42號
建築設計:大函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

撕裂的傷口

1999年9月21日清晨1時47分,台灣歷經百年來最震撼人心的天然災害;芮氏規模七‧三的強烈地震摧毀南投、臺中縣一帶奪走2000多人生命、8000多人受傷。 

地震過後,僅僅一個月來自各地捐款多達一億以上。光復國中經歷嚴重毀損,大部分校舍已全倒塌,毀壞的校舍與地形隆起為這次強烈地震的歷史見證,就毀壞校舍與斷層隆起狀況正可作為921地震的紀錄實況過程,所以將其保存作為戶外展示館。一部分的捐款作為台中縣霧峰鄉光復國中地震教育館設置之經費。

事件標本的製作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第一期規劃設計為一場質變後的建築再生運動,將撕裂的大地所造成之失望與哀傷,以建築的針及隱藏於大地的線,將此裂縫縫合,造就未來之希望並給予永遠記憶的展示教育。

為了再次遭逢大地的撕裂,此設計跳脫傳統結構樑、柱、版的系統,採用懸臂式弧型狀具規律性之PC預鑄版結構,加上視線寬廣穿透的玻璃結構,圍成一參觀展示之廊道。同時以輕巧之鋼索暗寓為大地的線將被撕裂之兩端彼此縫合,鋼索上覆以薄膜以保護現有斷層。

抽象視覺意向

第一期的工程,主軸以視覺為主的地震園區,基地在921大地震車籠埔斷層切過操場,產生150~250CM之落差,這其實是活的草坡,不是岩盤之斷裂、錯置,地質上的意義應已不是主角。設計的重點屬於抽象的視覺、影像、記憶,讓抽象的意念、建築與地景整合,幻化成一可供紀念,甚至象徵新生之場域。

標本的記憶

一期工程設計以斷層保存館為主,將斷層線與跑道弧線之關係,交織變化,縫合成一新場域。截取殘存具特色之地景,導入建築思考,形成空間與場域,

如入口區之型式以河堤斷裂為概念,大量使用折板。保存館完成後之巨型PC板,其實是原弧形跑道之活化與再生。室內展示牆休憩區、休憩座椅,幾乎全與跑道相關,殘破的跑道可以是展品之本身,更可在概念上活化成線性扭曲之座椅,階梯踏步展示牆甚至形塑此紀念空間之主導結構PC板。型式從來不是設計思維之重點,配合地景形成有效之空間回想。

 

結構就是空間

本案之結構實由呼應跑道線而成之弧形PC板為前引,貫穿整個線性空間;入口區呼應空調、燈具等吊裝之需求,以鋼構配合;保存區則單獨利用此PC板支撐CABLE之拉力至上盤柱墩,列柱型排列之柱墩完成呼應斷層線之折曲,忽前忽後排列,
每根CABLE長度不一,柱墩高矮變化,以此有機之點與虛線與鄰近草皮連結。

呼應地景之設計概念,PC板象徵跑道之變形,薄膜則多少呼應災後臨時避難所之帳棚,CABLE象徵受傷刀口縫合之意象,有效將上下盤連結,PC板包護之空間內藏原始跑道之痕跡,平板薄膜投影下的草坡更因柱墩與STAY CABLE之前後定位有效構成斷層線經過之虛空間。

單一之結構概念創造了室內、室外、半戶外三種空間,室內形成展場本身,半戶外定位了斷層經過之軌跡,而戶外中庭則自然成為中介空間(休憩區),緩衝上述兩組空間。


跑道可以是景觀

跑道可以是散步道/捷徑 跑道取一線貫穿保存館連接至三角公園,再經保存館出口處之繞回原跑道,成為一500公尺之環狀散步道系統,而二期工程更成為大草皮區串連河堤、三角公園至光復國小之捷徑,可俯瞰展館內部。

入口區斜切直至售票區之PC地坪,呼應跑道距離,以白色環氧樹脂之跑道線並與既有跑道相連。展示區內部之休憩座椅參考跑道路徑左右搖擺,階梯踏步順著跑道線形成,企圖再次強化地景與室內景觀之關係。

斷層下盤之斷裂跑道利用大量紅色EPOXY地坪(室內),紅色塑膠地毯(戶外)有效表達原跑道路徑並更而延伸至紅色展板區,
漸次銜接PC板所構成之弧形牆,成為保存館內記錄跑道痕跡之重要元素。

傷口的復原

法國的思想家赫南說:「在人民的共同記憶中,災難和傷痛比享樂或是光榮更重要,更有價值。」

時間會淡化整個事件,留下什麼可以那進那段記憶。多年後我們還能看清什麼?記起什麼?
無限的時間,只會把重大的事件走進歷史。

 

(文參考/大函設計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網路資料)

 

(more…)

布拉格…

07/11/2006

建築博物館之稱的布拉格又被稱為「百塔之城」。

 

布拉格被羅丹譽為「北羅馬」的布拉格,從九世紀以來成為波希米亞的首都,迄今仍保留其特有的美。布拉格比維也納還維也納,因為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就是在這裡拍的。布拉格人口120萬,500平方公里,為捷克的首都,因為祖先的生存哲學–「生存遠比戰爭重要」是唯一躲過世界大戰戰火的東歐大都市,它是難以置信的美麗。

布拉格城堡皇宮

 

位於伏爾塔瓦河西岸,佔地廣大,城堡內囊括了哥德、文藝復興、巴洛克的建築,大門上的巨人雕像及鎏金大門是遊人們最喜愛留影的地方。

到了赫拉差尼廣場(Hradv{c}ansk'{e} n'{a}m)就是布拉格城堡的正門入口。
 入口的兩旁,有身著軍服的捷克士兵站崗。正門進來之後,為第一中庭,中庭的盡 頭為馬堤亞城門(Matthias Gate)  ,穿過這扇門可進入第二中庭,右側是聖十字教堂(Kaple sv.) 教堂之後的建築是總統府。如果總統在府內的話,那正面入口的中庭會插上國旗。

城堡區小徑上有不少販賣紀念品的小販,在這兒可以買到相當富有當地特色的紀念品。

聖尼古拉斯教堂

巴洛克式的氣魄今人震懾。當年當內的大圓頂還因為大壯觀而讓人擔心會整個垮下來。

 

黃金巷(Golden Lane)
        從聖喬治教堂(Bazilika Jiv{r}'{i})旁,往北下坡步行,中途拐進左側的巷子,一棟棟小屋林立,這是黃金巷。

由於古時許多煉金術士聚集於此,因而得名。這些矮小的房子緊貼著城牆而建,看似可愛的童話屋。這條路的22號曾是作家卡夫卡(Kafka)工作的地方。現已改為賣紀飲卡片之小商店。

 

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

 

為查理四世建於1406年,全長520m,寬10m。連接城堡區與舊城區,橋上嚴禁任何車輛通行,只許行人過往足見其重要性超過橋樑的實用價值。橋上的三十座雕像在在成為旅人鏡頭下最美的主角。

 

舊市政大樓(Starom)

舊市政大樓為歌德式的建築,建於14世紀,高約70m,大約佔了舊城廣的1/3 面積。不過在二次大戰時經德國的轟炸,使得這棟建築的2/3損壞,經整修後,才有現今的模樣。

    市政大樓上有一天文鐘。天文鐘是個複合的建築物,始於1338年,並經一連串複雜的建造過程。整個天文鐘,分為上下兩個圓,這種設置在當時是為了便於觀察宇宙(天動說) 中天體的運行及日出時間。
上面的圓是表示地球為中心外面有太陽和月亮環繞,顯示天體的運行, 運轉一週代表一年的時間,所以這個圓稱日曆儀。下面的圓是根據黃道12宮和農村耕作的節氣,轉動一格代表12日,這個圓 稱為天象儀。

 

每到整點前20秒,這個鐘就會動起來,兩個圓盤的上方,左右上方有兩個窗口有耶蘇的的12個門徒的雕像出現,當死神鳴鐘後,窗中的門徒就會慢慢的消失。

關於個鐘一般認為是由傅尼克拉休(Nikolaus von Kadan)所作,至1490年才由布拉格的天文學家漢努斯(Hanuv{s})重修。

旗后砲台(二級古蹟,打狗舊砲台)

07/09/2006

旗後為高雄發源地,其南端有海拔48公尺的長條形山丘,其北側、西側垂直陡落海面,很像一支旗子,當地人稱為旗山或旗後山,聚落在其後,故稱旗後。

高雄港舊稱打鼓港,港澳寬深,但港門如頸,有打鼓山與旗後山對峙,巨石擘分水門。旗後砲臺,位於高雄港口南岸的旗後山上,因旗後舊稱岐後或旗后,所以也叫岐後砲臺或旗后砲臺。

旗後山為珊瑚岩,四周為陡峭的懸崖,置砲台於上足以扼守打狗港。清康熙22年(1683)滿清佔領台灣,撥調水師把總一員,兵一百多員,駐紮打狗旗後,康熙33年(1694)派水師千總、把總各一員,步戰守兵70員,戰船兩艘,以守打鼓汛及岐後汛。安設砲臺一座,安砲一位,煙墩一個,望高樓一座;岐後汛,有砲臺一大座,安砲六位,鎮標右營撥兵三十名看守,煙墩一個,望高樓一座,可見地理形勢險要。

中英鴉片戰爭時期(1840),臺灣道姚瑩為防英軍攻擊,在全臺十七要口分設重兵防守,打鼓港亦為要口之一,因此在旗後山上,水師汛的砲臺內,安設大砲八位,外委一員帶兵五十名,縣備鄉勇二百名共同防守。咸豐五年乙卯(1855)打狗港開始成為外人貿易的港埠,天津條約訂定後,增開臺灣為通商口岸,打狗港也於旗後設海關分關後,開港通商,旗後砲臺軍事地位於是日形重要。

清末同治二年(1862),沈葆楨派准軍提督唐定奎與副將王福祿督造新的砲台,並聘英國工程師設計。督造的砲台有打狗山砲台(大坪頂)、旗後山砲台(題額為『威震天南』),及港口北岸砲台(即為『雄鎮北門』砲台),計三處,構成高、中、低射程火砲威力,共扼打狗港。

同治末年(1874),臺灣南部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積極辦理臺灣防務。沈葆楨以打狗地勢險要,令駐防副王福祿於光緒元乙亥(1875)改建舊砲為中西合璧的新式砲臺。當時砲臺配砲為七吋徑六噸半的阿姆斯脫郎前膛線膛砲四尊及六吋徑的八千九百六十磅阿姆斯脫郎前膛線膛砲兩尊。

中法戰役(1884),法軍犯臺,全臺戒備,北臺以基隆及滬尾最為慘烈,打狗幸無事端。中法議和後,臺灣巡撫劉銘傳與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揚昌濬受命積極籌辦臺灣善後防務。劉銘傳以澎湖、基隆、滬尾、安平、旗後等五口各居臺灣要隘,定議購砲築臺十座,以資捍衛。鑑於旗後砲臺尚稱完好,因此砲臺並未更動,但砲位卻已全面更換為英國新式的十二吋徑阿姆斯兌郎後膛砲一尊、十吋徑阿姆斯脫郎後膛砲一尊及八吋徑阿姆斯脫郎後膛砲二尊。

到了光緒十一年(1885),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為加強防務,又聘德籍工程師鮑恩斯修建旗後砲台,修改的部分是砲台的南半部。新購英製的阿姆斯壯前膛大砲四尊,安置在砲台南側的砲座上,對上臺灣海峽。至此,旗後砲台成為一座威力強大的近代西洋式砲台。

乙未割臺之役(光緒21年(1895)10月15日),日軍攻打打狗港,因黑旗軍統領劉成良事先逃回台南,日艦「吉野」號於砲戰中,擊毀砲台門楣「威震天南」之前二字,使日軍兵不血刃攻佔旗後等三處砲台,進佔打狗。日治後期太平洋戰爭期間為加強對空防務,造旗後砲台使設備更現代化。光復後由駐軍接收。時至今日,砲臺雖多變革,但固金湯之勢,卻猶然可見。

建築特色
清末砲台的施工,大都採「洋監工,華員辦科」的方式。空間使用上,上方為砲台,下方為兵房,平面佈局及牆體結構上可見中西合併的建築特色。

空間配置
砲臺的平面為矩形形狀像『目』字形,中軸 向走向 與旗後山勢一致。主要出入口朝東南,方 屬巽位,有生氣,深符中國傳統風水論。主要牆垣由三合土築厚牆內側為兵房組成,空間機能區分清楚,各單元互不干擾。共分三區,北區為大堂,用為操練,中區為指揮官區,用三合土牆分隔間間營房及彈藥庫。南區設子牆及砲座,供安大砲。

牆體結構

在結構上,砲台牆體須避敵砲,承受本身砲體的重量,而下又為兵房兵員生活空間,使用材料需堅固承重的建材。砲台下半段為當地建材咾咕石壘砌,上半段為三合土或鐵水泥層層夯實舖成,而牆垣厚約240~333cm之間更厚者達570cm。

主要入口朝東路偏南,大門上有額,題:「威鎮天南」。門前臺階直下山腳,為補給用道。門口有向外張開的八字牆,用紅磚斗砌而成。地面踏階也用花式圖案鋪砌,形式頗為精美。引人注意的是入口牆上有磚砌成的『囍』字,在臺灣的砲台古蹟中,其建築特色為頗具中國風格。

在主入口處、中央穿道及中央平台等使用中國傳統營建材料–磚,當時的磚匠,更以平砌花砌及斗砌的手法展現中國磚匠的巧藝。主入口的八字磚牆有安徽地區的建築特色。

兵房總計共41間,它的材料使用鐵水泥及紅磚,兵舍屋頂為密集的木樑及很厚的鐵水泥層。在後兵房其中一間挖掘出一座泥塑供桌長約二公尺餘,深60cm,應為祭祀空間。在祭祀房隔壁兵間發現土質較油,且有瓷碗碎片,推測為廚房。大砲旁的兵房中有圓形鐵砲出土,可能為彈藥房。前兵房中有兩組兵房附後室,推測為高級軍官所住,在北中央有三間相連的兵房類似民宅的一廳二房應為接待房。

兵房屋頂樑柱有的埋入牆體內,有的附壁,其上再排密集的木樑,木樑上舖設木板,木板上再層層夯築鐵水泥,形成木架與水泥混合式。

排水系統
排水系統分為前後兩組,皆由兵房屋簷的排水口將水收集至兵房的露明溝渠,集中至陰井後,再藉由牆垣下方的陰溝排水至外部。

建築的格局可探知當時生活的方式,而砲台、城牆記錄了生存的險惡。港口附近的砲台要塞有數座,這是清末洋務運動時聘請西洋技師所建的,例如鼓山、旗後與哨船頭等大小不同形態的砲台。鼓山大砲台形制完整,最近已經修復完成,哨船頭小砲台也小砲台也大體保存完整,可供民眾參觀。這些古建築反映著清代的政治改革之消長與變化。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旗港段1231、1232地號(旗後山頂)
年代:清同治3年(1863年)
特色:中西合壁式砲台,門額旁有雙喜裝飾,為全台僅見

(more…)

旗后燈塔(三級古蹟)

07/08/2006

十九世紀中業(道光年間)因曹公圳等水利工程的作用,打狗平原成為魚米之鄉,打狗港因而成為米、糖重要出口港。1855年(咸豐五年)美商Anthan Williams & Co.與W.N. Robinet & Co.及Nye Brethers & Co.,曾合股到打狗貿易,曾從事打狗港改進工程,豎立燈火信號台等工作(建於哨船頭港邊),後因投資過重,成本過高,業務轉給英商。

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天津條約後,中國開闢五口通商,三年之後臺灣又陸續開了雞籠、滬尾、安平及打狗四口,船隻出入逐漸繁多,港口導航設施不足常發生船難事件,原有中國傳統式的燈竿或旗竿已不符時代需要。

1864年(同治三年)打狗正式開港,商船往來日繁,導航設施日趨迫切,即有建造燈塔之議,至1883年(光緒九年)水師副將王福祿聘英籍工程師於旗後山北端山頂上,興建一中式方形紅磚建築的燈塔,所有的儀器設備均購自英國。裝有英製六等單蕊定時光燈,見距約十浬,以維護夜間船隻進出打狗港的安全,即目前位於現有燈塔後方西北側的方形建物(三級古蹟)。

1916年(大正五年)日人擴建高雄港,為實際需要乃重修燈塔。新的燈塔仍在原址上,自旗津市區循登山道可達。至1918年完工,塔前仍有—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草坪口尚有一座日晷儀。修建後的燈塔塔身為八角形,至頂部轉為圓筒狀,裝有三等電燈,廿秒換紅白光各一次,見距約205浬。有陽臺可供遠眺。燈室外面裝玻璃,圓頂口有風向儀,塔身塗白色,頂部為黑色,高達十一公尺,遠望極為明顯。

二次大戰略受損害,臺灣光復後,1948年(民國37年)、1962年(民國51年)、1976年(民國65年)政府不斷屢加整修,更新內部所用的導航設備,目前已換裝為新式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增強為八十五萬支燭光,以利高雄港維持廿四小時航運,並提高海上夜間航行船隻安全。由於高雄海關的悉心維護其原有舊觀,1979年(民國68年)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

回顧百年來,這座聳立在打狗港口的燈塔,從無間斷地發出光芒,照耀海上的船隻,確保航海安全,其功不可沒。

地址:高雄市旗津區旗下巷34號。
年代:旗後燈塔原為1883年(光緒九年)英國技師所建,1918年重建。
特色: 塔座為八角形,塔頂為圓形,與燈塔相連的辦事處則帶有西方歷史式樣風格。
現況﹕仍為高雄海關使用中,辦事處則改為展覽空間。

(more…)

武德殿(三級古蹟)

06/26/2006

武德殿(三級古蹟)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36號
年代:日據時代(1920年)
特色:高雄第一個武道館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有以人以櫻花與劍比擬之,對於完美有一嚴苛的自我要求,那怕是短暫的一刻。幕府時期各個大名(諸侯)為圖自,大養了不少武士,建立起尚武精神。明治及大正年間維新運動使日本成為強國,在這個富國強兵政策下,崇當著武德之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各地重要市鎮廣建武道館,作為修練柔道、劍道的場所,藉以維持日本固有武技,並從武術的學習、鍛練之中,培養青年學子的體力、耐力、膽識,以及臨危不亂、不屈不撓的精神。

武道館的位階各有不同,如在東京者稱武道館為九段,在各縣市者稱武德殿為五段,在學校者稱劍道場為三、四段,在社區社團者屬劍道部,其功能在訓練各地青年,學子柔道、劍道,而劍道的竹刀則是四片竹子合成的竹劍。

每年台灣各地先舉辦武道大會,或演武大會,選出優勝者,再集中至台灣地方本部武德會,進行決賽,以發揚武士道的習武精神。

1924年(大正13年)7月19日,位於在湊町(今哈瑪星)四丁目,即今豉山區登山路的武德殿完工,舉行落成典禮,隨即舉行演武大會。該處屬警察署管轄,內部主要分兩大部份,東邊為學習劍道區,西邊為學習柔道區,約可容納一百人,主要提供警察及青年學子修練柔道、劍道等。

目前台灣尚存較完整的武德殿有新竹、桃園、台中、彰化、嘉義、台南及旗山等,均為圬工構造。30年代正值現代建築運動的浪潮,武德殿正好開倒車。這種日本古建築的殿堂應出自日本匠師之手,他們以水泥或磚等材料,模仿木造殿堂,

不但柱樑斗栱以水泥灌製,雕刻花飾亦翻模方式為之。平面多呈長方形,屋頂為歇山頂,入口處設有「破唐風」的屋頂。

入口前的角柱喜作三柱式,使外觀顯得較輕巧,不致過於笨重。

該棟建築為磚造,外觀宏偉的建築,門廊有彷羅馬式柱子,牆壁上擁有莊嚴的圓形,即一支箭和一個箭靶,以顯現日本武士道精神,為一莊嚴雄偉的日本傳統寺殿式建物,比起台灣傳級輕巧的閩南式風格建築,武德殿在都市格局中,顯得特別厚重,充分顯現日本在台灣殖民的優勢地位。

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9月開始實施「國民精神總勳員運動」。台灣既為日本南進基地,為推廣國民道德、犧牲精神,達成「舉國一致」的皇民化運動之外,1939年(昭和14年)8月7日,日人公佈「修正台灣公學規則」,親定五、六年級及高等科男生,加授武道。l941年更策動全台成立「皇民奉公會」,以促進昂揚鬥志,實踐決戰精神,因此豉勵青年學子參與神社及武德殿等教化性質的團體活動,武德殿遂成為戰時日本軍閥提倡國防精神之重要利器之一。

台灣光復後,武德殿雖改由鼓山國民學校代管,並曾權充教職員宿舍,但因時代進步,經濟發達,無人進住,又乏入管理,只剩下雜亂的外殼,未能充分運用,實在很可惜。近年來加以修整、規畫,應可作為社區美術館、羽球館,或音樂館,如同法國奧賽美術館為舊車站所改建一般,使其再重現生命力,而社區居民亦可多得一寶貴的活動空間。

(more…)